《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是张隆溪于1986年7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学术著作 ,属于“读书文丛”系列 ,平装210页 ,定价1.45元 ,统一书号为7002-69 。该书系统梳理了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 ,揭示了其从创作中心转向作品与读者中心的总体趋势 ,并分析了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等流派的演变 。
核心内容与理论框架
总体趋势:二十世纪文论的核心转向是“由以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 ,对十九世纪实证主义(如作者社会背景研究)进行否定 ,批评家逐渐成为意义的阐释者甚至生产者 。
流派演进:
形式主义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者雅各布森提出“文学性”概念 ,强调形式特征;英美新批评派(如瑞恰慈 、燕卜荪)聚焦文本的“本文”与“肌质” ,通过“细读”分析语言技巧 ,但忽略作品间关系 。
结构主义:受索绪尔语言学影响 ,将作品视为文学系统的“言语” ,通过作品间关系探索文学“语法”(如普洛普的童话研究 、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分析) ,打破单部作品的中心地位 。
后结构主义:罗兰·巴尔特 、雅克·德里达等质疑隐藏结构的假设 ,主张符号的独立性和阅读过程的创造性 ,批评从解释意义转向参与符号游戏 ,与接受美学合流 。
理论特点与跨学科性
形式主义倾向:各流派均以分析作品本文为出发点 ,拒绝将作品视为承载历史或思想的“容器” 。
学科渗透:语言学(索绪尔) 、现象学(胡塞尔) 、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等哲学思潮深刻影响文论发展 ,形成理论化 、系统化的批评范式 。
革新性:二十世纪文论以“否定之否定”为动力 ,流派更迭迅速(“各领风骚三五年”) ,体现时代文化网络的剧烈变化 。
学术价值与影响
该书作为国内较早系统介绍西方现当代文论的著作 ,为中文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流派梳理和理论框架 ,尤其对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区分具有启发性 。增订版后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 ,延续其学术影响力 。
如需进一步阅读 ,可参考豆瓣书评或微信读书的详细解析 。
二十世纪形形色色的西方文论如果说有什么明显的总趋势 ,那就是由以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 ,对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的批评理论和研究方法步步紧逼地否定 。批评家的目光从作者的社会背景 、身世缩小到作品 ,从作品整体缩小到作品的语言文字 ,从阅读的作品缩小到作品的阅读 ,以至于研究阅读而抛开作品 ,使批评本身成为一种创作 。
引自第6页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