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也是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思想巨著 。1867年 ,这部用德文写就的著作在德国汉堡低调出版 ,最初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却最终点燃了思想的火花 ,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马克思在1849年被巴黎驱逐后移居伦敦 ,在恩格斯的经济资助下 ,于大英博物馆阅览室潜心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作机制 。经过近二十年的思考与观察 ,他终于完成了这部划时代的作品 ,系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历史命运 。
三卷本的理论体系
《资本论》全三卷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于1867年出版 ,主要研究资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积累的本质 。马克思去世后 ,恩格斯根据其遗稿整理出版了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1885年) ,探讨资本流通和剩余价值实现的机制 。1894年问世的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则揭示资本的具体形式 ,分析产业资本 、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作规律 ,以及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利息和地租 。三卷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理论框架 。
跨学科的理论宝库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 ,更是涵盖哲学 、历史学 、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宝库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还深入探讨了政治 、法律 、教育 、道德 、宗教 、科学技术等广泛领域 。这部著作自1872年第一个外文版(俄文版)问世以来 ,已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 ,其影响力远远超出销售数字所显示的范围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文本 ,《资本论》为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 ,至今仍在全球学术界和社会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相关问答: Q:《资本论》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A:《资本论》的核心理论是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揭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本质 。他指出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 Q:为什么说《资本论》具有跨学科意义? A:《资本论》虽然以政治经济学为主题 ,但其研究方法和理论视野超越了单一学科 。马克思在书中运用哲学方法分析经济现象 ,通过历史考察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还涉及法律 、文化 、科技等多个领域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资本论》成为理解现代社会的综合性理论工具 ,其影响范围远超经济学领域 。
作者简介 · · · · · ·
目录 · · · · · ·
導讀 《資本論》的版本 、系譜 、爭議與當代價值:紀念《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一百五十週年╱萬毓澤
第一卷說明
卡爾‧馬克思 第一版序言
卡爾‧馬克思 第二版跋
卡爾‧馬克思 法文版序言和跋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第三版序言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英文版序言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第四版序言
第一篇 商品和貨幣
第一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換過程
第三章 貨幣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貨幣轉化為資本
第四章 貨幣轉化為資本
第三篇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五章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第六章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第七章 剩餘價值率
第八章 工作日
第九章 剩餘價值率和剩餘價值量
第四篇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十章 相對剩餘價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協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廠手工業
第十三章 機器和大工業
第五篇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十四章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
第十五章 勞動力價格和剩餘價值的量的變化
第十六章 剩餘價值率的各種公式
第六篇 工資
第十七章 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轉化為工資
第十八章 計時工資
第十九章 計件工資
第二十章 工資的國民差異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一章 簡單再生產
第二十二章 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第二十四章 所謂原始積累
第二十五章 現代殖民理論
注釋
人名索引
文學作品和神話中的人物索引
文獻索引
報刊索引
名目索引
計量單位和貨幣名稱表
第二卷 資本的流通過程
第二卷說明
恩格斯 序言
恩格斯 第二版序言
第一篇 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第一章 貨幣資本的循環
第二章 生產資本的循環
第三章 商品資本的循環
第四章 循環過程的三個公式
第五章 流通時間
第六章 流通費用
第二篇 資本周轉
第七章 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
第八章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第九章 預付資本的總周轉:周轉的週期
第十章 關於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理論 。
第十一章 關於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理論 。
第十二章 勞動期間
第十三章 生產時間
第十四章 流通時間
第十五章 周轉時間對預付資本量的影響
第十六章 可變資本的周轉
第十七章 剩餘價值的流通
第三篇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第十八章 導言
第十九章 前人對這個問題的闡述
第二十章 簡單再生產
第二十一章 積累和擴大再生產
注釋
人名索引
文獻索引
報刊索引
名目索引
計量單位和貨幣名稱表
第三卷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第三卷說明
恩格斯 序言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上)
第一篇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
第一章 成本價格和利潤
第二章 利潤率
第三章 利潤率和剩餘價值率的關係
第四章 周轉對利潤率的影響
第五章 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節約
第六章 價格變動的影響
第七章 補充說明
第二篇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第八章 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的不同構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潤率的差別
第九章 一般利潤率(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和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第十章 一般利潤率通過競爭而平均化 、市場價格和市場價值 、超額利潤
第十一章 工資的一般變動對生產價格的影響
第十二章 補充說明
第三篇 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
第十三章 規律本身
第十四章 起反作用的各種原因
第十五章 規律的內部矛盾的展開
第四篇 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商人資本)
第十六章 商品經營資本
第十七章 商業利潤
第十八章 商人資本的周轉:價格
第十九章 貨幣經營資本
第二十章 關於商人資本的歷史考察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生息資本
第二十一章 生息資本
第二十二章 利潤的分割:利息率 、「自然」利息率
第二十三章 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第二十四章 資本關係在生息資本形式上的外表化
第二十五章 信用和虛擬資本
第二十六章 貨幣資本的積累 ,它對利息率的影響
第二十七章 信用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的作用
第二十八章 流通手段和資本:圖克和富拉頓的見解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下)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生息資本(續)
第二十九章 銀行資本的組成部分
第三十章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I
第三十一章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II(續)
第三十二章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III(續完)
第三十三章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第三十四章 通貨原理和1844年英國的銀行立法
第三十五章 貴金屬和匯兌率
第三十六章 資本主義以前的狀態
第六 篇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三十七章 導論
第三十八章 級差地租:概論
第三十九章 級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級差地租I)
第四十章 級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級差地租II)
第四十一章 級差地租II──第一種情況:生產價格不變
第四十二章 級差地租II──第二種情況:生產價格下降
第四十三章 級差地租II──第三種情況:生產價格上漲 。結論
第四十四章 最壞耕地也有級差地租
第四十五章 絕對地租
第四十六章 建築地段的地租 、礦山地租 、土地價格
第四十七章 資本主義地租的起源
第七篇 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體的公式
第四十九章 關於生產過程的分析
第五十章 競爭的假象
第五十一章 分配關係和生產關係
第五十二章 階級
恩格斯 《資本論》第三冊增補
注釋
人名索引
文學作品和神話中的人物索引
文獻索引
報刊索引
名目索引
計量單位和貨幣名稱表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