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丹尼尔·亚伦·西尔
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副教授 ,研究领域为社会理论 、城市 、文化和文化政策 。曾获得美国社会学协会颁发的“理论奖”(2013) ,“青年理论家奖”(2015) ,“消费者和消费部门的杰出学术出版奖”(2017)等荣誉 。他是场景项目(The Scenes Project)和城市基因项目(Urban Genome Project)的核心参与者 ,著有《城市文化政策的政治学》(合著) 。
特里· 尼科尔斯·克拉克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 ,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哈佛大学 、耶鲁大学 、索邦大学 、佛罗伦萨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 。出版专著40余部 ,如《金钱城市》(City Money ) 、《新政治文化》(The New Political Culture )《作为娱乐机器的城市》(The City as an Entertainment Machine )《树与真正的小提琴:建设后工业时代的芝加哥》(Trees and Real Violins: Building Post-Industrial Chicago )等 。他还服务于布鲁金斯学会 、城市研究所 、住房和城市发展部以及美国市长会议等机构 ,负责协调“财政紧缩和城市创新项目”(the Fiscal Austerity and Urban Innovation Project) 。2004年开始聚焦场景研究 ,从美学和消费维度 ,比较不同城市的邻里文化 ,比如芝加哥 、巴黎 、首尔和其他国际化大都市 。
译者简介
祁述裕:博士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 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兼任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发改委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委员会主任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兼职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特聘专家 、中国传媒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创意产业》执行编委 。
长期从事文化政策与文化管理 、文化产业发展等研究 。近年来 , 主持和参与国家和有关部委文化法律法规 、文化发展规划 、文化政策文件等起草30 余项 ,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六项 , 承担部委委托课题 、国家高端智库委托课题研究30 余项 。独著和主编学术著作30部 , 发表论文数百篇 。
吴军:博士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 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 ,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博士后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 ,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 曾公派访问留学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 , 研究方向: 城市文化与社区治理 。先后支持国家社科基金 、北京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8 项 , 在《城市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社会学评论》等期刊上发表论述30 余篇 ,出版专著《文化动力》 。
刘柯瑾:博士 。中国传媒大学与美国芝加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刘上:硕士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 社会学教研部16级硕士研究生 ,
吴志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 。
马秀莲:博士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美国犹他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及统计学硕士 , 现斯坦福大学系国际研究中心( FSI) 访问学者 。
姜苏桐: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城市空间分析硕士研究生 。
陆筱璐: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
李鹭: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助理研究员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 ,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博士后 ,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 。
郭嘉: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毕业于北京大学 ,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博士后 。
范为: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
叶响裙:博士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
陈波:博士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 。
李伊方:多伦多大学博士 、科研助理 ,硕士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 。
内容介绍: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区正在迅速变化 ,这些变化中引人注目的是向消费的巨大转变 。以前不怎么显眼的地方 ,现在已被各种各样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所占据 ,如餐馆 、酒吧 、咖啡馆 、画廊 、公园 、学校 、博物馆 、俱乐部 、沙龙…… 这些舒适物以组合的形式 ,共同创造出独特的场景 ,这些场景赋予城市生活以意义 、体验和情感共鸣 。
场景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以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 ,对美国1200多个城市和国际38个国际性大都市成千上万种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进行分类统计 、整理与比较研究 ,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 。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主要致力于诠释:场景是什么 、它在哪里及其为什么重要 。通过大量的数据与案例分析 ,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构建出国际上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的理论工具……这里的“发展”意义比较广泛 ,从经济增长到居住地选择 ,再到选举和新社会运动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场景理论的学术价值在于从消费角度来解释后工业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现象 ,这一点区别于以生产为导向的工业理论 。场景理论不仅把消费当作消费活动本身去研究 ,而且还着重研究消费的社会组织形态 ,用场景来把消费组织成有意义的社会形式 。对于中国城市发展来说 ,场景理论也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示范作用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